寫在前面#
今天終於徹底完成了從 A 城到 B 城的跨城搬家,開始在 B 城開啟生活的新篇章。
搬家過程#
年後從老家回到 A 城之後,開始正式著手考慮搬到 B 城的事情,此時離房租到期還有半個多月的時間。
找房和看房#
首先,確定租房的需求,包含租房費用(房租預算價位、押金及退還的要求、水電、天然氣、物業費、網費、是否有看房費、中介費等其他費用);房子的基本條件(採光、大小、家具、空調、陽台、暖氣、無線網、環境是否安靜),其中房子的這些基本條件又分為剛需和二級需求,畢竟要完全滿足條件的少之又少,先考慮滿足剛需的情況下,再看是否又符合二級需求的;附近生活設施(超市、菜市場、理髮店、公園、公交、地鐵距離等)。
了解 B 城市的水、电、天然氣的價格,方便之後找房時進行評估和談判。
前期工作完成後,開始進行網上找房。在各大租房 app 上,優先找房東直租 / 個人房源(主流短視頻平台和問答社區都有相關教程),前期可能會麻煩一點,但可以省下一筆中介費,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。
我花費 5 天時間,找了 6 套待看房。並根據需求確定了待看的優先級,先看離車站最近的(目的是降低客觀因素影響的限度、更好的留住精力),然後看優先級高的。看的時候,除了要滿足之前的需求、還要看下房間內設施的好壞,如門鎖、空調、窗口、床、桌椅、櫃子、如何晾曬衣服和鞋子,重點關注周圍環境噪音程度是否在接受範圍內。
看完房後,再去附近查看生活設施是否齊全。
全部看完後,進行綜合對比,確定租房,並和房東約定入住和簽合同時間,溝通好所有費用並做好留證。
我 2 天時間看完了 6 套,最後確定的下來的是在第一天看的。其實,第一天看完之後,心裡基本上就有了大致的選擇。如果時間上較為緊張,直接在第一天內看 3-4 套,然後在其中進行選擇即可(前提是按之前確定好的優先級進行的)。
行李打包#
確定行李打包和運輸方式前,先要確定好準備捨棄的物品、如果較多的話可列一個清單,並做好分類和處理計劃。較好的衣服、鞋子可選擇捐贈或者選擇上門回收。
我選擇的行李打包方式是將衣物、被褥和日用品等通過物流方式郵寄 B 城市的新住址,自己再攜帶一個被褥和電子設備進行搬家。因為我的行李較少,自己攜帶時也很方便。攜帶被褥可以在物流未到之時,也能住進新家,隨身攜帶電子設備,也能避免物流途中損毀。
確定好打包方式後,了解跨城搬家要做的準備工作,購買打包工具和確定使用的物流商家。我這次準備的打包工具有紙箱(60x40x50,打包時要保證每一個箱子至少要裝 20kg)、工業 pe 膜、真空壓縮袋、寬膠帶。
這次工業 pe 膜差點不夠用了,下次再多買點。也可考慮買些熱縮膜。
在網上找房的期間,我進行了一次模擬打包,通過模擬打包和可以確定兩件事:
一是通過物流方式運輸行李的大致重量,方便選取物流時進行對比分析。
二是打包所需的大致時間,可更好的規劃行程。
通過模擬打包後,在進行後實際打包時,也相對輕鬆些,時間上也比之前更快了一些。
確定好租房後,先跟房東要房子的快遞地址,之後在根據 A 城市和 B 城市的地址和打包行李的重量選取性價比較高的物流,(選取物流時注意類型和重貨上樓是否收費)。
打包好行李後,下單等待物流人員上門收貨即可。
使用 60x40x50 的紙箱裝行李時,若重量<20kg,使用體積計算,行李實際重量<計算重量,即行李實際重量<20kg,計算重量卻為 20kg;若重量≥20kg,使用重量計算,則行李實際重量 = 計算重量,均≥20kg。所以使用 60x40x50 的紙箱,要裝至少 20kg 的行李,才不會在行李重量上讓物流公司有機可乘
不同物流公司郵寄行李時紙箱(60x40x50)體積與重量換算比不同,分別有 6000、8000 兩種:
模式一:60x40x50÷6000=20kg(我本次使用的)
模式二:60x40x50÷8000=15kg
剩餘行李可在出發去 B 城市當天打包,並將準備捨棄的物品處理完。
在出發去 B 城市前,必須和 A 城市房東將押金退還日期與要求協商好,徹底結清 A 城租房的事情。
搬新家、規劃並完成佈局#
到 B 城市新住址後,先記錄下房間之內所有物品的原始面貌,再和 B 城市房東協商好房間的家具及注意事項,最後確定合同內容,期間提到的所有需求和注意事項要留證。
佈置房間時,先根據房間規格和自己的喜好,重新規劃佈局,佈置家具。結束後,再根據需要進行物品的添置。
從搬入新家到徹底完成房間重新佈局,我總計用了 2 天時間。也正式開始在 B 城開啟生活的新篇章。
感受總結#
第一次跨城搬家,總體感受還不錯,沒有剛畢業找房時的那種慌亂了,全過程的節奏,也把握的順暢了一些。
雖然回看本次搬家的過程,相對沒預想的那麼麻煩,這得益於每一大步的準備工作做的還算明晰。
從搬家開始到完全結束,整體花費算下來已經趕上現在房子的房租了😂,不過,凡事都有第一次嘛,這次進行復盤總結下我的 “直接經驗”,下次肯定可以做的更好😎。
加油吧!!!與看到本文的諸位共勉。